递延所得税会计应用简析
一、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理论
企业财务会计与所得税法在目标导向、确认时点和计量基础方面存在本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基本原则上,更深入到具体交易的计量逻辑中。财务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强调收入费用配比和资产负债的公允列报;而所得税法基于税收法定主义和财政收入保障原则,注重交易的税收后果和征管便利性。这种制度性差异导致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两种系统性偏差。
以跨国企业集团为例,其子公司间交易产生的未实现利润在合并报表层面需要抵销,但税法可能要求按交易价格确认应税收入。某汽车制造集团境内子公司向境外子公司销售零部件,会计上按转移定价确认收入1000万元,而税务机关根据独立交易原则调整确认收入1200万元,产生200万元的永久性差异。同时,该集团计提的产品质量保证金500万元,会计上当期确认费用,税法要求实际发生时扣除,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二、计税基础的确定与暂时性差异的计量
计税基础是所得税会计中的核心概念,指根据税法规定确定的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计量基准。资产的计税基础,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规定可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未来期间计税时可税前扣除的金额。它假定企业按税法规定核算,是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应有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则等于其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抵扣的金额。
永久性差异源于某些收入或费用项目在会计与税法上的永久性处理差异,如国债利息收入、行政罚款等。此类差异不会随时间推移而转回,因而不产生递延所得税影响。
暂时性差异则源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将在未来期间转回,并对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从而形成递延所得税的核算基础。当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计税基础时,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反之则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负债的计量逻辑与此相反。
举例说明如下:
某大型制造业企业购入环保设备,成本2000万元,会计按10年直线折旧,税法规定可享受加速折旧优惠,前三年折旧率分别为40%、30%、20%。第一年末账面价值1800万元,计税基础1200万元,产生600万元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第二年账面价值1600万元,计税基础840万元,差异扩大至760万元。
某房地产企业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年初公允价值5亿元,年末升至5.8亿元,增值800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但税法坚持历史成本原则,计税基础维持4.2亿元,产生1.6亿元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基础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通常需要基于详尽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预测。由企业管理层根据已签订单情况、市场增长预期、成本控制措施等进行合理预测,以证明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对于处于盈利稳定的企业或行业,也可以只作一般的定性或简单定量评价。
盈利预测的期间应与对应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事项的预计转回时间相对应。如果转回时间预计超过5年,则也需要预测更长的年限。但预测年限越长,可靠性越低,此时确认更长转回时间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就要更谨慎。
YGZK在2024年半年报中披露,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7,362.71万元。YGZK未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十五条的规定,充分考虑公司已于2024年6月全面停工停产的情况,导致2024年半年报递延所得税资产存在错报,违反了《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三条第一款的相关规定。
2025年3月18日,福建证监局对YGZK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2020年,中钛科技子公司昆明五新华立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新华立)将2017年至2020年产生的亏损全额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581.59万元,其中2020年合计补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440.87万元。五新华立在连续亏损且短期内无法完成矿山建设并取得收入的情况下,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未充分考虑未来期间是否能获取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扣,未编制合理的盈利预测,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依据不充分。上述情形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十三条的规定。
2021年12月1日,广东证监局对DLWH及相关人员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企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并非简单的机械计算,必须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核心原则,即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前提。不能仅因存在账面亏损就当然地确认该项资产。对于连续亏损且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如重要项目尚未投产)的企业,管理层必须基于充分、客观、合理的证据编制盈利预测,并充分考虑所有相关风险。预测不能是盲目的乐观估计,而应经得起推敲和验证。
四、特殊事项的所得税处理
1.发行可转换债券的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在企业初始单独确认一项负债时,若相关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并产生暂时性差异的,企业应判断该暂时性差异是否满足递延所得税负债豁免确认条件,即不是企业合并且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或可抵扣亏损)。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时,除企业合并或在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外,递延所得税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某项交易或事项按规定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相关递延所得税影响亦应计入所有者权益。
公司在发行并初始确认可转换债券时,若该可转换债券作为复合金融工具、其金融负债成分的计税基础等于债券票面金额并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实际来自于可转换债券中的权益工具成分,不满足递延所得税负债豁免确认条件,因此公司应就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将其影响计入所有者权益。后续计量时,随着可转换债券金融负债成分相关折价的摊销,相关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变动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2.专项储备的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已计提但尚未使用的安全生产费不涉及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因安全生产费的计提和使用产生的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比照永久性差异进行会计处理。
对专项储备余额尚无明确的用途和支付计划,故企业不能确定该差异的转回时间,也就不能肯定这些差异未来转回时能否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实现暂时性差异所包含的节税利益。递延所得税资产本质上是一种在未来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的权利,并且该权利应当是由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导致)的。这是“资产”这一会计要素的定义和一般确认条件所决定的。而在实际发生专项储备列支范围内的支出之前,企业并不享有在未来就当前已计提的专项储备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的权利,因此在资产负债表日尚不能就一项不存在的抵扣权利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3.股份支付的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
根据相关税法规定,对于附有业绩条件或服务条件的股权激励计划,企业按照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确认的成本费用在等待期内不得税前抵扣,待股权激励计划可行权时方可抵扣,可抵扣的金额为实际行权时的股票公允价值与激励对象支付的行权金额之间的差额。因此,公司未来可以在税前抵扣的金额与等待期内确认的成本费用金额很可能存在差异。公司应根据期末的股票价格估计未来可以税前抵扣的金额,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此外,如果预计未来期间可抵扣的金额超过等待期内确认的成本费用,超出部分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而不是计入当期损益。
4.与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
在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取得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用于抵减以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但在购买日不符合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条件而不予以确认。购买日后12个月内,如果取得了新的或进一步的信息表明,购买日的相关情况已经存在,预期被购买方在购买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带来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减少商誉,商誉不足冲减的,差额部分确认为当期损益。除上述情况以外(比如,购买日后超过12个月、或在购买日不存在相关情况但购买日以后出现新的情况导致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带来的经济利益预期能够实现),如果符合了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条件,应当确认与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计入当期损益(所得税费用),不得调整商誉金额。
举例说明如下:
甲公司于20x8年1月1日购买乙公司80%股权,形成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因会计准则规定与适用税法规定的处理方法不同,在购买日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00万元。假定购买日及未来期间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
购买日,因预计未来期间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未确认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75万元。购买日确认的商誉为50万元。
(1)假定购买日后6个月,甲公司预计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企业合并时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00万元,且该事实于购买日已经存在。甲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75
贷:商誉50
所得税费用25
(2)假定购买日后6个月,甲公司根据新的事实预计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企业合并时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00万元,且该新的事实于购买日并不存在。甲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75
贷:所得税费用75
五、税率变动与计量调整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十七条:资产负债表日,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根据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
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举例说明如下:
某制造业集团在多个国家设有生产基地,2023年某国给予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即2024-2026年该企业适用20%的所得税税率。集团需要对该国子公司递延所得税余额重新计量:固定资产暂时性差异1.2亿元(预计2024-2026年转回),无形资产暂时性差异8000万元(2027年后转回),预计负债暂时性差异3000万元(2024年转回)。重新计量影响递延所得税负债300万元(1.2亿×5%),递延所得税资产15万元(3000万×5%),净影响285万元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
六、结语